从瓶颈到里程碑:砹-211在体内稳定性难题的解决与临床应用前景
近日,一篇发表于《Medicinal Research Reviews》的综述《Astatine-211—Towards In Vivo Stable Astatine-211 Labeled Radiopharmaceuticals and Their (Pre)Clinical Applications》对砹-211(At-211)的稳定性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梳理与阐述。该文章全面梳理了多种有效的At-211稳定策略及其临床转化前景。文章明确指出,At-211的体内稳定性难题已被成功攻克,稳定标记已成为现实。
一、为什么选择At-211?
1、100% 的α衰变
与Ac-225等多衰变链核素不同(Ac-225衰变会经历一系列子核,如 Fr-221, At-217, Bi-213, Po-213, Pb-209,最终变为稳定的Bi-209。在此过程中,会释放多个α粒子),At-211“一次衰变,一个α粒子”,能量集中,不会产生“子核逃逸”导致的副作用。
2、放射性配体肿瘤滞留时间与衰变半衰期的匹配
半衰期仅7.2小时,能与许多靶向药物的药代动力学高度匹配,尤其适合第二代FAPI类药物等快速富集型分子。
3、剂量分次给药与潜在的免疫应答增强效应
剂量分次给药(Dose fractionation)可以在保障肿瘤组织获得有效辐射剂量的同时,减轻正常组织因单次高剂量辐射造成的不可逆损伤,提升治疗安全性与患者耐受性,更适用于半衰期的At-211。研究表明,免疫系统需要数日时间才能对放射治疗产生应答。因此,当自身免疫细胞准备攻击肿瘤细胞时,At-211已完成衰变。对于长半衰期核素,其释放的α或者β射线会杀伤免疫细胞抑制免疫应答。
4、成像与治疗一体化
衰变时释放77–92 keV的X射线,可用于SPECT成像,实现“诊疗一体化”。
5、环保与患者友好
At-211半衰期短,患者排泄物放射性残留少,便于医院管理和环境保护。Ac-225的半衰期长达9.92天,其子核的半衰期也更长,接受治疗的患者其排泄物具有长期放射性。
二、At-211的生产
1、主要生产方式
核反应:209Bi(α,2n)²¹¹At,通过回旋加速器实现。
2、全球生产现状
全球范围内At-211的生产基础设施正在迅速扩张和完善。目前,北美、欧洲和亚洲已有超过17个中心具备生产能力(主要集中在高校等研究机构)。值得关注的是,一批新兴企业正积极投入下一代生产技术的开发。
值得注意的是综述中特别提到我公司,砹尔法纽克莱(宁波)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等创新企业已宣布建设新的At-211专用生产设施。
三、At-211的标记化学
1、亲核取代策略 (Nucleophilic Substitution | Using [²¹¹At]At⁻)
该策略使用还原态的砹离子([²¹¹At]At⁻)。
1.1芳基碘鎓盐/叶立德法 (Aryl Iodonium Salts/Ylides)
可实现高RCC(>90%)。但常需高温(90-100 °C)和较长反应时间(30分钟),且可能产生At-211标记的芳基副产物。
1.2铜介导的脱硼砹化 (Copper-Mediated Astatodeborylation)
当前最优方法:使用芳基硼酸作为前体,在铜催化剂作用下进行。反应条件温和(室温,10分钟),RCC极高(85-100%),且对底物的电子效应不敏感,适用性广。
1.3其他方法
如重氮盐法(Astatodediazoniation)和卤素交换法(Astatodehalogenation),因反应条件苛刻或产率较低,应用有限。
2、亲电取代策略 (Electrophilic Substitution | Using [²¹¹At]At⁺)
该策略使用氧化态的砹阳离子([²¹¹At]At⁺),通常需加入氧化剂(如NCS)。
2.1脱金属反应 (Demetalation Reactions)—主流方法
这是最广泛应用的一类方法,通过砹原子取代芳环上的金属基团。其发展体现了从高毒性、高活性前体向低毒性、适中活性前体的演进:

2.2直接亲电取代
条件剧烈(强酸、高温),底物适用范围窄,极少使用。
3、合成子策略 (Synthon Strategy)
先将At-211标记在一个小而活泼的分子(即“合成子”,如[²¹¹At]SAB)上,纯化后再将其与靶向大分子(如抗体、多肽)进行偶联。适用于无法直接标记的敏感生物分子。
传统合成子偶联效率并非定量,且纯化步骤复杂。未来方向是开发超快、定量的点击化学连接方法。
四、五大成熟策略,奠定At-211稳定标记的基石
砹是卤族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碳-卤键最弱的成员。其碳-砹键的键能为~47 kcal/mol,低于碳-碘键(~64 kcal/mol)。
Table 1. Atomic radii of halogens, size comparison with a phenyl ring, and bond dissociations energies of phenyl- and alkyl-halogen bonds.

在体内,砹原子易被氧化,导致键均裂断裂。此外,某些酶(如脱碘酶)也会攻击砹-碳键。其结果是:本该精准打击肿瘤的“核弹”中途失效,并误伤健康组织。
综述重点阐述了五种经过实践检验、可赋予At-211标记化合物卓越稳定性的核心策略:
1、胍甲基功能化(Guanidinomethyl Functionalization)—“静电屏蔽”策略
Figure 1. Synthesis of [211At]MABG from (A) organotin or (B) silicium precursors.
机制:
胍甲基功能化是提升At-211标记稳定性的核心策略之一。在砹苯环附近引入带强正电的胍甲基。该基团可通过强烈的电荷-电荷相互作用,有效屏蔽生物环境中负电性物质(如酶活性中心)对C-At键的攻击。其灵感源于已获批药物[¹³¹I]MIBG,并成功开发出了[²¹¹At]MABG。
效果:
实现了一步法高效标记,放射化学产率可达87.7% ± 4.3%。在针对PSMA(前列腺癌靶点)和HER2(乳腺癌靶点)的多种靶向分子中,引入胍甲基功能化均显示出卓越的稳定效果。体内实验数据表明,修饰后的分子(如[²¹¹At]GV-620)其非靶器官(如胃部)的放射性摄取显著降低,证明了其在活体内能够有效减少脱砹,提升治疗安全性。
2、新戊二醇支架(Neopentyl Glycol Scaffold)—“空间位阻”策略

Figure 2. (A) Compounds synthesized to evaluate the stabilizing properties of the hydroxyl groups in the neopentyl glycol scaffold, and (B) benzoate reference compound. (C) Accumulation of 125I and 211At in the stomach and neck, respectively. Reprinted with permission from Suzuki et al. J. Med. Chem., 2021, 64, 15846‐15857. Copyright 2014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机制:
将砹原子置于新戊二醇结构的中心。其多个羟基提供的空间位阻效应(空间位阻效应又称立体效应。空间位阻效应主要指分子中某些原子或基团彼此接近而引起的空间阻碍作用。如酶反应中空间位阻会降低其催化活性),能物理性地阻止细胞色素P450等代谢酶接近并攻击C-At键,同时其亲水性可影响酶对底物的识别。
效果:
它已成功应用于构建L-酪氨酸衍生物(靶向氨基酸转运体)、PSMA靶向抑制剂以及用于抗体偶联的活性酯。一方面能显著降低脱砹,表现为胃部和甲状腺等非靶器官摄取极低;另一方面,羟基的存在促使药物主要通过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代谢,有利于从血液中快速清除。
3、硼簇结构(Boron Clusters)—“以强代弱”策略
Figure 3. Boron clusters studies for their vivo stabilization of astatine-211. R can be linkers to targeting vectors.
机制:
这是一项根本性的创新—摒弃传统的C-At键,转而构建强度更高的B-At键(键能~79 kcal/mol),来从根本上解决键强不足的问题。键的极化方向也发生反转:在B-At键中,砹原子呈负电性,这使其化学反应性与C-At键完全不同,对亲核攻击的敏感性显著降低。
效果:
标记方法简便高效,通常在PBS缓冲液中,以氯胺-T为氧化剂,30秒至2分钟内即可完成与硼簇的反应。与砹芳烃化合物相比,硼簇化合物(如[²¹¹At]18)在甲状腺、胃和肺部等非靶器官的摄取显著降低,证明了其优异的抗脱砹能力。
硼簇策略从化学键层面彻底解决了键能不足的问题,稳定性极高,但其独特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如肝血滞留)需要通过连接子化学和簇结构选择进一步优化,以充分发挥其治疗潜力。
4、金属络合物(Metal Complexation)—“配位锁定”策略
Figure 4. (A) Radiosynthesis of M(III)-131I/211At-complexes (M= Rh(III) and Ir(III)), using the chelator 16aneS4-diol. (B) Direct radio-synthesis of 131I-and 211At-labeled substance P (5-11) ([131I]24-Rh-I, [211At]24-Rh-At).
机制:
早期研究尝试使用经典螯合剂(如EDTA、DTPA)甚至大环配体(如DOTA、NOTA)来络合砹([²¹¹At]At⁺),但其体内稳定性均不理想,分布与游离砹相似,限制了应用。
最有前景的方向是利用还原态砹([²¹¹At]At⁻)作为软路易斯碱,与软路易斯酸金属中心配位。研究者成功将Rh(III)或Ir(III)与大环硫醚配体(16aneS4-diol)预螯合,再与[²¹¹At]At⁻配位,形成了高放射化学产率的稳定络合物(如[²¹¹At]24-Rh-At)。
效果:
该络合物在PBS和人血清中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尽管其在小鼠体内初期于脾、肺、胃中有一定摄取,但相比游离[²¹¹At]At⁻,其在这些非靶器官的摄取显著降低,并在4小时内被有效清除,证明了其相对于简单螯合物的优势。
与软路易斯酸的配位策略为At-211的稳定化提供了一条区别于共价键的可行路径,尤其在血清稳定性方面展现出优势,但其体内分布特性仍需进一步优化以完全满足治疗应用需求。
5、金纳米颗粒吸附(Gold Nanoparticle Adsorption)—“物理吸附”策略
机制:
其稳定机制源于金与砹之间的金属-金属相互作用。砹原子优先吸附于金表面的面心立方空位和边缘桥位,金的5d轨道与砹的6p和s轨道发生杂化,形成牢固的吸附。通过简单的物理吸附作用,将At-211直接吸附于金纳米颗粒表面,通常在室温下搅拌5-20分钟即可完成,无需复杂的化学合成。方法简单、快速,且异常稳定。
效果:
211At -AuNPs在血清中孵育4小时后稳定性 >95%,且体内分布体内分布显示甲状腺和胃中的摄取极低,几乎无游离砹,是一种极具前景的递送平台。
五、结论与临床前景:稳定化技术推动At-211疗法走向成熟
该综述的结论非常明确:通过上述理性化的分子设计,At-211的体内稳定性已不再是一个限制其临床应用的瓶颈。这些策略不仅提供了解决方案,更代表了放射性药物化学从“经验探索”走向“理性设计”的转变。
目前,基于这些稳定化技术的多项临床研究已顺利开展:
[211At]211 At-OKT10-B10(基于硼簇结构),Phase I (NCT04579523):探究砹标记CD38单克隆抗体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安全性与给药剂量。
[211At]PSMA-5(基于理性设计),Phase I (NCT06441994):已在晚期前列腺癌患者中完成首例人体SPECT成像,并进入临床剂量探索试验,以评估[211At]-PSMA-5的耐受性、安全性、药代动力学、吸收剂量和疗效。
[211At]MABG(基于胍甲基化):用于治疗恶性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的I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
TLX102([211At]APA,新戊二醇类似物):Telix Pharmaceuticals计划用于脑胶质瘤治疗的临床试验。
到2035年,我们预计211At将成为靶向α疗法的基石,彻底改变癌症治疗,并推动放射性药物的新发展。尽管在扩大生产和降低成本方面仍存在挑战,但持续的创新和全球投资对于释放211At的全部治疗潜力至关重要。211At在肿瘤学中的未来前景广阔,代表了现代医学的一个令人兴奋的前沿领域。
关于砹尔法纽克莱
砹尔法纽克莱(Alpha Nuclide)是中国首家专注于阿尔法核素生产供应的平台型企业。自2020年成立以来, 砹尔法围绕着阿尔法核素砹-211以及其他诊疗一体化核素, 建立了从早研到临床生产完整的平台, 并且在核素生产和核素药GMP级大规模生产等方向引领全球创新突破。华东生产基地(浙江砹尔法纽克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与华北生产基地(河北砹尔法纽克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先后于 2022年、2025年于嘉兴海盐和石家庄经开区成立,总计投放了 1台30MeV质子回旋加速器和2台30MeV阿尔法回旋加速器(全国唯一)。其中华东生产基地各项投产前准备工作已就绪,即将于2025年底投产,商业化供应阿尔法核素砹-211以及其他急缺的医用同位素用于科研及临床需求。预计2028年砹尔法集团将形成国内外多基地驱动、生产联动、充分利用各自区域优势,更有力地支持阿尔法核素药发展的新局面。
宁波R&D中心:
地址:宁波前湾新区玉海东路136号
华东基地:
地址:嘉兴市海盐同位素产业园
华北基地:
地址: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
电话:13586815088
邮箱: weibin.zhuo@astathera.com
官网:www.astathera.com